信阳文化
时间:2018-06-22 来源:百度百科
分享到:

  地名由来

  信阳,春秋时期为申国,后被楚文王所灭。秦朝属于南阳郡义阳乡。曹魏时设置义阳郡。隋朝大业初改为义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开始改称“信阳”。因古文中“信”与“申”同,改称“信阳”是认为这里为“申国”故地的缘故。对于“信阳”的改名,有另一种说法是:宋太宗赵光义,讳“义”字,古代“信”与“义”意近,故改名“信阳”。

  文物

  截至2022年末据河南省文物局普查统计,信阳市被国家认定有较高价值的文物点7494处,文物总数名列河南省第四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9处。全市登记在册文物(藏品)3430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藏品)6265件(套)、一般文物(藏品)28044件(套),部分文物在全省馆藏文物中占有重要份量。

  饮食

  信阳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上,历经千年的积淀和发展,以鲜、香、爽、醇、中的独特味道,以炖为主的烹饪技艺和生态康养食材而闻名。信阳特色菜肴和传统小吃丰富,有清炖南湾鱼头、老鸭汤、焖罐肉、汗鹅块、大肠汤、红焖甲鱼、清炖牛肚绷、焖仔鸡、炕豆腐、面炕鸡、筒鲜鱼、桂花皮丝、信阳热干面、金丝贡馓、鸡汤贡面、鸡蛋灌饼等。

  方言

  信阳方言受多种方言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中原官话以及大量赣语词汇和客家词汇相结合的方言。正所谓“十里不同音”,在信阳也是如此。信阳北部方言更接近于中原官话,南部接近于江淮官话,至于西部则颇受湖北方言的影响。信阳客家方言分布于中南部、北部部分地区。

  艺术

  潢川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源起汉武帝时期,元代后流传到南亚、波斯、埃及、土耳其及欧美。罗山皮影从明朝嘉靖年间繁衍生长,在民间流传,以罗山为代表的信阳皮影戏,是中国皮影四大流派之一,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山花鼓戏,2014年11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信阳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小戏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剧种。商城花伞舞,起源于唐朝,发展于宋朝,鼎盛于清朝,是信阳乃至全国珍贵的民间文化瑰宝。

  民俗

  信阳市光山县、商城县、新县(除箭厂河,郭家河等地外)、潢川县(西南部)一带有正月十五到自家祖坟给逝去的先人送灯的习俗,每年这一天,不管离家有多远,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回到家,就是为了在先人坟前送上一盏灯,祭奠先人,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感恩。当地有“正月十五大似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说法,就是过年可以不回,但正月十五必须回,可见送灯的隆重。十五送灯是信阳市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潢川县一带独有的传统民间习俗,送灯的习俗据说是从明初开始的,相传这一习俗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送灯习俗流传已久,成为光山、商城、新县、潢川一带最隆重的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

  节日会展

  信阳茶文化节,每年4月28日至30日,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河南省政府主办。

  根亲文化

  信阳处在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北据中原,南控荆楚,东接吴会,西通巴蜀,独特的区位地理形势,不仅使信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形成人口流动性、包容性强的特点,也创造了包括史前文化在内的兼容南北文化特质的的古代文化,境内广泛分布着裴李岗、龙山和屈家岭等文化遗址24处。信阳的历史文化特质使其成为部分中华姓氏的发源地以及众多闽台人重要的祖根地,被誉为“中原侨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