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信阳市位于中国华中地区,河南省南部,地处东经113°45′—115°55′、北纬30°23′—32°27′之间。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河南省南部、淮河上游地区,处于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北接驻马店市,东邻安徽省阜阳市、六安市,南邻湖北省黄冈市、随州市和孝感市,西衔南阳市。全市东西长约205千米,南北宽约142千米,全市总面积1891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信阳市地势南高北低,是岗川相间、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别山构成的豫南山地,周边群山环绕,面积近700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6.9%。两山首尾相接,连成一体,蜿蜒于豫鄂边界,是江淮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大别山在信阳境内长约200千米,占豫南山地的80%;东段山脊高峻雄伟,海拔在千米以上,西段宽阔低缓,以千米以下低山为主,间有丘陵分布。桐柏山在信阳境内69千米,占豫南山地的20%,山势高峻陡峭。其中大别山—金刚台(海拔1584米),为信阳境内最高峰。中部是丘陵岗地,位于豫南山地以北,明港、寨河、固始连线以南,海拔50—100米,面积7000多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8.5%。由于受淮南水系的强烈切割和冲淀,形成高差20—40米的丘陵起伏,岗谷相间的形态组合特征。此区梯田层层,河渠纵横,塘堰密布,水田如网,酷似江南风光,是信阳的粮食生产基地。北部是黄淮平原和洼地,面积4000多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4.6%。其中平原海拔30—59米,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7%;洼地海拔22—35米,主要分布在淮河两岸,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6%。
气候条件
淮河流经信阳市北部,信阳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淮河以南,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季风气候明显。信阳山清水秀,水田盈野,稻香鱼跃。信阳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1900—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3—15.8℃,无霜期长,平均220—230天;降雨丰沛,年均降雨量993—1294毫米,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4—78%。四季分明,各具特色。春季天气多变,阴雨连绵,季降水日数多于夏季,季均降雨量224—316毫米。夏季高温高湿气候明显,光照充足,降水量多,暴雨常现,季均降水量478—633毫米。秋季凉爽,天气多晴,降水顿减,季均降水量177—225毫米。冬季气候干冷,降水量少,季均降水量91—120毫米。寒冷期短,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日数年平均30天左右。
水文条件
信阳市河流众多,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2%,属长江水系的流域面积仅占1.8%。地处淮河上中游,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长363.5千米,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支流10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49条,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26条。境内的淮河支流密集,淮干南部支流大都发源于桐柏山和大别山,源短、坡陡、流急,水量丰富,流程在百千米以上的有浉河、竹竿河、潢河、白露河、灌河、史河,均按西南—东北方向汇入淮河;淮干北侧支流多为坡水河道,河身狭窄,河道弯曲,流经平原洼地,流程在百千米以下,由西北—东南方向汇入淮河。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098毫米,受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年内、年际之间变化很大,降水主要集中在主汛期的6—8月,占全年的54%;丰、枯年相差可达2—3倍,径流量相差8—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