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与管见(兼以信阳为例)
时间:2018-07-30 来源:市委办公室
分享到:

中共信阳市委副秘书长 周继昌

  十九大报告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提出了坚定实施“七大战略”,把乡村振兴战略列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前,并且是在国家层面上首次提及,可见其地位之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为什么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还要振兴乡村?这是我国的历史、现状和国情决定的。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历史欠账多,和新加坡等中小型城市国家,和欧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化强国,和西亚、北欧等人口少、资源型的少数富国都不相同。新中国是在几千年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王朝农耕文化上建立起来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绕不过、躲不开的大难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在于总结过去、谋划未来的情况下,提出了乡村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蓝图。理论意义,在于深化改革开放的当下,找到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抓手。现实意义,在于以人民为中心,把农业产业搞好,把美丽乡村建设好,提出了解决“三农”发展中遇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的路径。

  (一)乡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乡村是中华民族仅次于家国的古老存在和传奇。乡村是“家”的载体,是“国”的根基,是一个小到部(村)落,大到民族的心中圣土,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是承上启下、千年不湮的港湾。她虽比城羸弱,但比城市古老;虽比国家更渺小更原始,但比国更坚韧更顽强。古往多少屠城灭国之痛已成过眼烟云,而一个个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的佳话却流传至今……乡村是历代维系国与家的桥梁和纽带,是维系一个个游子官宦的荣辱与生死之脐,是维系华夏绵延千古仍屹立不湮的“诺亚方舟”。

  乡,相传始制于周代,秦汉时乡属县,以后历代相沿;它既是个建制单位,也是人们的处所,一个叫出生地的地方,永远和家联系在一起,叫“家乡”。村,虽然是乡村的枝系,是包含着一对既存在又矛盾的东西:粗俗、鄙野和敦朴、朴实。不过,这些原本的属性现在都被广义的“泛指城市以外的地区”给替代了。中国的乡村历史、乡村文化、乡村兴衰和华夏历史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农业发展,农民安居,农村稳固,国家就太平盛世;反之,天灾或是人祸,甚至是天灾人祸迭加时,再强的盛世强权也会土崩瓦解,分崩离析,强秦、乐唐、大宋、满清莫不如此,用今天的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今日的中国,经过近百年不平凡的历程,经过诸多的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业发展的不充分。昔日的“剪刀差”依然存在,譬如,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城乡之比为2.72倍,虽比上年下降0.16,但降幅慢,差距大。全国仍有12.8万个贫困村,8962万贫困人口(2014年建档立卡数)。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并且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无论我国城镇化程度怎么发展,农村会依然存在,比如2030年—2035年,农村还会有4亿左右的人口。所以,国家强盛,必须先解决三农问题,优先乡村振兴。三农问题解决好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也会大大加快,正如孔子所言“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从来不是处在从属地位上,而应该和城市处在平等的地位上。

  信阳是一个以农业立市,离不开乡村振兴的特殊地区。由于历史的动荡和天灾人祸,加之近代的折腾和发展滞缓,实力不仅和发达地区有天壤之别,就是和本省地市,毗邻省市也不敢比肩。信阳处大别山、桐柏山区,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现辖7县2区中有5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个县为省级贫困县,是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截至2016年底,全市尚有337个贫困村,10.56万个贫困户,30.96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总规模位居全省第5位。在18925平方公里总面积中,有四成以上是山区和沿淮洼地,有四成以上是基本农田,粮食产量占全省10%全国1%,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因此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优先“三农”,振兴乡村。

  (二)信阳乡村振兴的优势和必然

  信阳的乡村振兴,虽然雄关漫道、困难重重,“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完成的”,但也不是高不可攀、望尘莫及。比起中西部其他地区,信阳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政策优势。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而到那时,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让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为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脱贫攻坚优惠政策。除此之外,信阳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确定的3个核心发展城市之一,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确定的3个核心发展城市之一,是中办国办《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确定的重点支持地区,特别是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为贫困地区企业上市开辟了“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绿色通道,极大缩短了贫困地区企业上市融资的排队时间,这些都是含金量很高的重大政策,特别是中央办公厅还定点联系光山县的脱贫攻坚工作。通过一些列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解决了乡村中重中之重的“硬骨头”,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

  二是区位优势。信阳是全国44个交通枢纽城市,又处在中原经济区、武汉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的结合部,可融区,可靠圈,可入带。在30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郑州、武汉、合肥等3个省会城市(再远可及南京、西安),而且周边均为人口密集区,理应成为省际交界地带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南北物流通道的中心城市。京广、京九、宁西三条铁路,京港澳、大广、沪陕三条高速,106、107、312三条国道,加之拟建京九高铁、宁西高铁及大别山高速等,信阳的发展条件已今非昔比。

  三是资源优势。信阳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适合各种动植物生长,域内动物2030多种,植物2200多种,是南北动植物的过度驯化带,还有大量外来物种移居生存。信阳也是人文地理上的南北过渡带,豫风楚韵,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根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古国古城古镇古村落星罗棋布,红色经典景点400多处。信阳还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远的如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开闽三王”和“开漳圣祖”陈元光等不说,近的外出劳务260万大军,在外创办成熟企业50多万家,形成了“民智”优势,回归反哺创业是一大优势,也是不容忽视、因势利导、做大做强、能成大事的优势。

  这些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除城市、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大多直接惠及乡村,惠及“三农”,必然能带动、推进和加快乡村振兴的进程。

  (三)信阳乡村振兴的短板和难度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审视信阳市情和发展现状。可以明显看出与先进地区发展的差距,和一些地方、一些区域、一些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发展差距比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

  二是乡村发展参差不齐。发展好的如光山敖洼、江湾等已率先进入小康。条件差的如新县韩山、祠堂、花岗、柯大坪等生存环境恶劣,已不适宜长期居住生活,更谈不上振兴发展。

  三是深度贫困和环境恶劣并存。信阳是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河南“三山一滩”扶贫攻坚重点地区,是全省唯一一个所有县都是贫困县的地级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恶劣、布局乱、生活差,还有呆傻痴残人数比例高,个别南部山区的乡镇高达7%,几乎村村有傻子、残疾人、“武疯子”。

  四是文化程度低,无谋生发展技能。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土地,没走出过山村,在家只会种田糊口,干笨活,被乡邻亲戚带出务工,也是仅仅挣个吃饭钱填饱肚子,难以资本积累,发展生产。

  五是人口比例失调。越是发展落后的地方,越是单身男子多,人口老龄化来得早,生产缺劳动力,村民的生存和延续存在问题。

  六是内生动力不足。在脱贫攻坚路上即使给政策、给项目、给资金、教技术,但自身动力不足,没信心、没志气,等靠要思想严重,“贫困光荣”的人大有人在。

  同时还存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主体虚置、错位,农村经济组织法人缺失、错位,乡村建设规划缺失、错位,还存在大农村而小城镇,发展快而转型慢,资源多而利用少,付出多而收获少,以及在乡村一产不优,二产不大,三产不强,缺乏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乡村全面振兴,区域整体发展带来机制的困难和进程的影响。

  (四)信阳乡村振兴的趋势和前景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语)国家富强是大势所趋,乡村振兴也势不可挡。

  一是小型城镇化转移一批。加强对乡村整体布局和建筑风貌的引导,重点包括明确村庄整体布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确定村庄建筑风貌特色等。对区位差、生存环境差、人口流失多、房屋坍塌、整体颓废没有保留价值的村庄移地搬迁。交通区位好,生存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村庄扩规模,兼容一批近邻村户入镇,大并小,富带穷,共同发展致富。与此同时,一部分拆房造地,“精明收缩”,自然消失。

  二是产业抱团带动一批。自然资源充足,投入产量比高的种养加林果渔等行业在能人带动下,在基层组织的统筹和监管下,走合作社和适度规模化,走产业+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可留存发展一批乡村。

  三是出台政策激活一批。出台适度的财政补贴政策,对于一些特色风貌突出、工作开展较好的乡村,通过申报或创建等方式,可授予省级特色风貌乡村荣誉,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资金奖励。对于同时具备旅游开发等发展前景的特色乡村,可在建设用地指标、招商引资、税收政策等多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建成一批美丽乡村、古村落、传统手工作坊和观光体验园等休闲旅游,体验农耕生活,让城市人重走回故乡之路。刺激外来人口消费,结合电商等媒介把乡村资源产品推向社会。到2020年,信阳市将建成4—6个美丽乡村示范县(区),50—60个美丽宜居示范乡镇,600—8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如西河、郝堂等。信阳市还录入了传统村落117个,全国重点镇157个, “中州名镇”47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前景,一定会成为现实。

  (五)乡村振兴的思考与管见

  乡村振兴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如华西村、大邱庄、九星村、韩村河村、滕头村等发达地区已不是新鲜事,在我省南街村、刘庄、小辛庄等也数不胜数。但如何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在“两个一百年”中不拖后腿,迎头赶上,确实值得深刻思考和严肃对待的事。我认为,信阳的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不可一味模仿照搬,强行推进,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第一,必须政策规划先行。一要制定省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纲要》,为乡村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二要制定和实施各地《乡村建设规划》,引导各地建设新型农村、美丽乡村、共享农庄、特色小镇等;三要落实农村土地确权, “三权”分置,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要依靠脱贫攻坚政策。脱贫攻坚是全国统一战役,有党的引领,政策扶持,社会支持,把一批老大难的问题先解决掉(如兜底、搬迁),扫清障碍,减轻包袱,轻装上阵。

  第二,必须探索兴汰并举。即乡村振兴是“质”的全面振兴,而不是“面”的全面振兴。对那些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支撑不足、无特色、难持续的村庄兼并、迁移或转移减少消失掉而集中精力,振兴可兴之村。

  第三,必须产业融合多元发展。依据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三园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村创业园、田园综合体)和以农业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小镇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新模式、新理念,结合实际,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探索模式经验,把新模式、新业态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现有乡村除宜居外,要有产业优势,以农则农,易林则林,易渔则渔,种养加等附加值。并结合“美丽乡村+旅游+服务产业”,“古村落+旅游+产业服务”、“特色小镇+旅游+手工作坊及产品+产业服务”、“红色景点+旅游+服务产业”等为载体,助推农业就业、农产品外销和乡村持续发展。

  第四,必须城乡融合发展。把乡村建成城市的“后花园”,建成城市消费的供给地,建成农、工、商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多功能小实体,通过网络布局,相互结合起来。

  第五,必须组织保障有力。小农思想、等待观望,动力不足,游兵散勇在乡村无处不在,没有强力基层组织保障和过硬能人带动,不是一事无成,也会事倍功半。要以基层组织为保障,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自治能力,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增强村民自治效果。在现有第一书记的带动下,建设壮大基层力量,从乡村清洁革命入手,以基础设施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龙头,不断优化农村改革(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中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障制度),抓住人地钱等关键要素,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乡村振兴的步伐一定会融入时代的洪流。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洪流中的一朵浪花,是新时代中国梦中的一幅画卷,是我们朝思梦想的期盼……我坚信千年梦想,必然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