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调研报告得把“真话”说到位
时间:2019-06-05 来源:田珍都
分享到:

  调研报告是向领导反映实际情况、提供对策建议的重要载体,是服务决策、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写好一篇调研报告绝非易事,得解决好“为谁说话”“能说真话”“敢说真话”“说好真话”等问题。

境界高,解决好“为谁说话”的问题

  “为谁说话”是调研的立场问题。任何一篇调研报告,不可避免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总有个“为谁说话”的问题。

  因此,写好调研报告首先要站好立场,也就是明确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发挥推动工作、促进改革发展、服务群众的作用,而仅仅满足于领导批示,那就与调研目的不符了。

  调研过程中看问题、想办法要更多地从群众的角度、立场出发。同一件事情折射出多样化的思想观点,有相左的甚至有激烈冲突的,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同人对事物的理解、感受不同,而实质上大多是不同的利益、立场所致。

  比如,一些考察报告之所以起不到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作用,原因在于专拣对报告起草人或起草部门有利的写,对自身不利的坚决不写,最后学得“四不像”,长处没学到,带来的问题倒不少。

  比如,一些部门调研报告之所以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味从部门利益出发,没有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去考虑,提出的对策建议只对自身有利,结果部门的责任倒是轻了,可老百姓想办成事反而更难了。可见,做好调查研究,境界一定得高,心胸坦荡、心底无私,敢于向自身“开枪”“动刀”,不能一门心思只打个人和部门利益的算盘。

本领强,解决好“能说真话”的问题

  “能说真话”是调研的能力问题。认真学习、刻苦训练,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写作和思维能力,才能“谋事”“创业”,写出好的调研报告。

  要涉猎广泛、博览群书。既要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涉及本领域的问题,又要多学习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读书多了、视野广了,调研报告的深度、高度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样的调研素材,不同的人写出来的调研报告水平却大不相同,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不对头,思维能力不够强,就难以写出符合客观规律、科学精神的调研报告,难以做到“谋事要实”。提高思维能力离不开大量的训练,需要多承担调研报告的写作任务,多练习撰写理论研究类文章。

作风实,解决好“敢说真话”的问题

  “敢说真话”是调研的作风问题。有的调研报告对问题视而不见。还有个别调研报告虽然反映了问题,可只反映了三成,对许多深层次、根本性问题选择视而不见。究其根本是调研人员的作风出了问题。实事求是、直面问题,是撰写调研报告的必然要求。撰写调研报告应敢于直言,切实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问题需如实反映。调研人员应本着对历史、现实、未来负责的态度,既如实写好典型材料,发掘整理各地的创新举措,又善于发现并如实指出工作中的不足。

  措施需具体管用。个别调研报告说了一堆“正确”的废话,可就是没啥可操作性的管用的话。要学会问计于民,从群众中汲取智慧,认真归纳总结基层创造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

  思路需与时俱进。要根据实践需要,及时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以更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不能以国内其他地区暂无相关举措为由,消极懒散不作为。此外,还需及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改、完善政策措施的建议,更好发挥调研报告成果的转化作用。

情况明,解决好“说好真话”的问题

  “说好真话”是调研的深度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认真调查也没有发言权。写好调研报告,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前期调查研究、摸透实情上。有些人夸夸其谈,看起来好像对问题很了解,但让他一动笔就会发现,对情况的了解还很肤浅。

  调研工作是项功夫活,来不得半点马虎,绝不是召开几个座谈会、看几份材料就能行的,而是需要接好地气,与一线干部职工充分交流。键对键永远无法代替面对面,只有到现场当面看、当面听、当面聊,才有可能了解实情、掌握真相。当然,有一些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理出头绪、抓住本质。这就需要调研人员时刻做“有心人”,把调研当成一种习惯,对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持续关注、处处留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善于听取多方面声音。

  比如调研简政放权情况时,要听取企业的呼声,从而更好地研究如何最大程度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要了解行政部门的改革举措,看有没有建立起与简政放权相适应的市场监管体制;还要听取消费者对维护市场秩序的看法,了解企业是否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