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中的“望闻问切”方法
时间:2023-11-29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指通过观察、闻听、问询、把脉等方式,来获得患者的病情信息,并从中判断出病情的性质、发展阶段以及治疗方案。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法宝,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一种基本方法。目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市县两级如火如荼地开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做深做实调查研究,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也要借鉴运用好“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

       “望”即眼睛朝下,脚步向下。“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好的政策办法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而是迈开双腿到群众中去调研来的。只有真正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去基层一线看一看,去群众家中坐一坐,去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转一转,才能了解“背阴胡同”的真实情况,才能看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和弊病。走进群众,才能更多了解群众;融入群众,才能更好服务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目光聚焦在群众身上,聚焦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为民谋利解忧。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市县两级的党员干部虽然普遍距离群众较近,但离得近不代表看得深、看得全,不能凭日常掌握去代替深入调研。相反,更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就在群众身边的便利条件,真正融入群众,深入地去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站稳人民立场。

       “闻”即耐心细致,海纳百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是各项政策的最终承受者,对于政令的适配和缺失最有发言权。所以,调查研究中一定要注重倾听群众的声音,尤其是一些刺耳之声。只有善于倾听,耐心细致地当个“好听众”,才能在“不同意见”中开阔视野、明晰思路、找准措施。对于群众的声音不但要听,更要从中尤其是一些“牢骚话”“过头话”中分析掌握群众的所需、所盼、所困,及时制定调整工作措施,切实将“民有所呼”化作“我有所为”。同时,耐心倾听群众的声音也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群众的声音是一面镜子,既能反映出工作的利弊成效,也能折射出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意识,只有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认真倾听人民呼声的党员干部,才能在各项事业推动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问”即问需问计,真诚谦虚。问计于民是我们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也是党员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打柴问樵夫,行船问艄公。”人民群众中蕴藏着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时也要学会拜人民为师,主动向人民群众学习,及时总结运用群众自发形成的宝贵经验。问需于民,才能明方向;问计于民,方能定良策。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颍州为官时,经常深入百姓中访疾问苦,同时也特别注重向乡贤耆老求计问策,所以才能够在八个月的任期中干出非凡的成绩,赢得百姓的赞誉。今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无不需要倾听人民呼声、了解人民意愿、汲取人民智慧、汇聚人民力量。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时要坚持将心比心、以心交心地问,要用真诚谦虚的态度引导群众说出真心实意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偏不倚的声音中寻到实用管用的良策。

       “切”即切准要害,开出良方。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谈调查研究》中指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这就要求调查研究也要注重“切”的能力,不仅要“看病”,还要“开方”。要在“十月怀胎”的基础上,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一朝分娩”。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后,要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把准问题命脉,立足实际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开具出能够“药到病除”的“良方”。第二批主题教育中,要注重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来检验调查研究的成果,防止出现华而不实、走马观花式的调查研究。要在主题教育中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发现和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关切的具体问题,进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